第944章 夫复何求(1 / 2)

霸蜀 庄不周 1721 字 1个月前

议事完毕,众人散去,杨仪没有走,他跟着诸葛亮进了内室。诸葛亮知道他跟了进来,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指了指座席,示意杨仪自己入座。

杨仪看了看那张边都被磨毛的坐席,勉为其难的坐下了。随着魏霸献了一套新式桌椅给天子之后,这种坐起来更舒服的坐具已经在成都开始流行起来,不少人家都置办了一套,杨仪家也有。坐惯了新式桌椅的人,再让他跪坐,膝盖和小腿就有些受不了。

权贵之家,大概只有诸葛亮还坚守着这种坐姿不肯妥协。

“桌椅我也有一套,不过,坐在上面很容易懒散,所以就弃而不用了。”诸葛亮仿佛看破了杨仪的心思,淡淡的说道:“正襟危坐,方能慎独。”

杨仪尴尬的应了一声,连忙端正了态度。

“丞相,顾谭所言,固然是对的,行大事不拘小节也是应该的,可是如果就此不论,那**会不会认为有纵容之意?如果有人效仿,又待如何?若魏霸因此得寸进尺……”

杨仪拉长了声音,没有再说下去,眼睛盯着诸葛亮。诸葛亮耷拉着眼皮,一声不吭。他不知道提拔杨仪做副丞相是不是一个失策。没错,杨仪精于会计,处理丞相府繁杂的政务时,他是一个好帮手,再复杂的账目都难不住他,可是这人在权谋上太低能了,不仅和马谡、魏霸无法相提并论,就是和顾谭也有些相当大的差距。

魏霸得寸进尺?那再好不过了。诸葛亮不担心魏霸得寸进尺,却担心魏霸步步为营。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不论是斩杀王平,还是弃守彭城,魏霸都没有露出能被抓住的破绽,也就是顾谭所说的,他没让人坐实的证据。他是在试探,不断的以强硬的态度反击,但是他很谨慎,一直没有露出破绽,让人抓住把柄。

杨仪连这个都没看出来,又怎么懂这里面的微妙关系。

见诸葛亮沉默不语,杨仪以为诸葛亮也在为难,又接着说道:“我听说,顾谭的弟弟顾承已经投入魏霸幕府,顾谭的母舅孙绍刚刚随夏侯玄征夷州归来,魏霸为他请功封为杂号将军有越级之嫌,明显有拉拢之意,顾谭会不会投桃报李,私相曲护?”

“威公,顾谭就算有私心,也不能说明他的建议有错。就目前而言,我们的确不应该在东线的问题上纠缠。”诸葛亮打断了杨仪的唠叨,很强硬的扭转了话题:“如果要在关中发动战事,成都还能不能抽调出一些钱粮?”

杨仪心中不悦,却不敢违逆,连忙说道:“丞相,需要多少?益州这些年还算顺利,仓库里还有些备荒的存粮,若是东线没有大的战事,倒是可以调出来救救急。”

“备荒存粮啊。”诸葛亮有些犹豫了。俗话说得好,家有余粮,心里不慌,谁也不能保证每年都风调雨顺,荒年灾年的事情经常发生,作为主管民事的丞相府,存有一定数量的粮食以备荒年时予以救济,这是很正常的情况。通常来说,这些粮食是不能挪用的,否则一旦遇到天灾[***]就会措手不及。

这些年,虽然一直在打仗,可是魏霸用的是荆州、交州自产的粮食,诸葛亮在关中时,主要依靠的也是关中自产的粮食,然后再从魏霸那里调拨一部分——那笔巨额欠款就是这么来的,很少运用益州的储备,所以益州这些年存了一些粮食,正常供应没有问题。

可是要出动大军征战,那就有问题了。

现在,东线战场实际上已经归丞相府指挥,魏霸不肯上交赋税钱粮,东线战场的大军供应要由丞相府来解决。不发生大战,曰常供应有限,丞相府还能支持得住,如果开战,难免有些吃紧。出于这个考虑,诸葛亮接受顾谭的建议,稳定东线战场,以守为主,不主动生事,把注意力转移到西线来。

可是要想在西线有所动作,同样需要大量的粮食做为后盾。李严已经明言,关中储备有限,不足以发动大战,如果朝廷要求关中出兵,那就先解决粮食的问题。这当然是李严的借口,可是诸葛亮却没办法,因为李严坚持那些亏空就是他当年主政关中时候欠下的。

诸葛亮主政关中的时候,因为几次大战,消耗的确不小,不仅欠了魏霸一大笔钱,还向关中、汉中的豪强们赊借了不少。当诸葛亮在关中主政的时候,他只是用这些人每年应交的赋税去逐步抵消,而且只是少收一些,不是完全不收,没人敢主动向他要。现在李严主政关中,却说要主动还债,所以把每年的收成都用得差不多了。至于是不是真的还了债,只有鬼知道,也许李严真的还了一部分,也许根本没还,只是和那些豪强统一口径,拿这个来说事罢了。

不管怎么说,诸葛亮自己理亏,说话底气就不足。他要想发动大战,逼李严上战场,多少就要解决一部分粮食问题。

现在,他可以运用的粮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汉中的储粮,一部分是益州的储粮。汉中是关中的备用粮仓,存有一部分粮食,可是数量有限,益州的粮食则需要备荒,同样也不能轻动。

做事需要钱粮,特别是粮食。钱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去赚,只要找到一条财源,就可以实现快速增长,粮食生产却受到田地、人口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