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节(2 / 2)

80年代小夫妻日常 于隐 2724 字 2个月前

红梅连忙补上一句,“还有,腊梅怀上了,家里要添丁啦!”

苏保国滋润地喝着小茶,说:“是啊,变化大着呢,日子越过越好。孩子他妈……哦不……现在应该叫娃儿他奶了,瞧,咱俩额前的头发都白了不少。”

方荷花捋了捋头发,“我可没白多少,倒是你白了一大片,不经老。”

不过方荷花现在心思不在这儿,她说着就拉起腊梅的手,“腊梅呀,你好好养胎,我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你顺顺利利生个大胖小子,这样咱家就有四个孙子两个孙女,圆满得很!“

肖燕在旁嗑着瓜子,这一听不小心咬到了舌头,疼得呲溜一下嘴。

喜子侧过脸来瞅了她一眼,心想她嗑个瓜子怎么也能咬到自己。

肖燕心里不痛快,本以为婆婆会盯着她,要她生个儿子,她还着急啥时候取环呢,怕婆婆催得紧。结果婆婆压根没在意她的事,而且连几个孙子几个孙女都算齐乎了,这是根本没想到她还没有儿子!

这比催生还严重,婆婆这是完全忽视了她吧!

不过桂芝在一旁听得挺欢喜的。

肖燕借口说如如困了要回自己屋,就早早走了,其他人只好跟着散场,各回各家看春节晚会。

*

一九九零年,正月十六。

福子第一天上班回来,兴奋异常,因为矿里给所有员工发了红包。他是队长,有一百,普工也有五十。

福子不仅因领了红包高兴,还带回一个好消息。

他见桂芝在那儿喂着怀了崽的母猪,上前扯着她的胳膊说:“还喂啥母猪呀,你快进屋,我有话跟你说!”

桂芝见他兴奋成那样,也一脸欢喜地跟着进屋。

“有啥大好事啊?”

“桂芝,矿里每天两千多号人进进出出,但买东西极不方便,领导就说腾出三间小屋开小卖部,每间小屋一年的租金是三千六,只许员工家属开。明天开始报名,谁报的早归谁,只有三个名额,你去开小卖部吧!之前错过了承包大食堂,现在小卖部的事可不能再错过了!”

桂芝的笑容瞬间没了,根本没有福子预想的惊喜。

“一间小屋多大?怎么租金那么贵!我不会做买卖,哪能挣到钱?”

“一间小屋也就十五六平方米吧,三千六很贵吗?”福子还真没细想过。

“才十五六平方米,当然贵啦!一年三百六还差不多!你仔细算一算,月租金三百是吧,那么个小店每个月能挣三百顶天了,可这三百全当租金交了,自己挣啥?”

福子琢磨着说:“一个月应该不止挣三百吧?”

“哪怕能挣六百呢,那我也只能拿到三百,一年挣个三千六。我一年养猪都差不多两千块,何况今年还打算把咱一亩八分地种树苗,按庆子那收成来算,光种树苗也能挣个三四千,加起来好六千块了!另外几亩田我还要种稻子和棉花,棉花也能卖个千把块吧。你算算,是开小卖部划算还是我在家干划算?”

福子这一细算,“哟,如果你种树苗也能像庆子种的那么挣钱,你一年到头的收入七七八八加起来能有七千呢,比我挣的都多!”

“可不是!”桂芝接着出去喂母猪。

福子跟着出来,“可是开小卖部轻松啊,你种这么多还养猪多辛苦。”

“再辛苦我不也熬过来了,去年你在家干了几天活?你每个星期只有一天假,一年到头就那么几十天,我也没少种一分地。开小卖部也不会轻闲,进货卖货理货,中午我都没法回家给孩子做饭,也没法接送,全让嫂子一人管着也不好,这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孩子还是要自己管的。”

现在福子没话说了,孩子确实重要,小卖部星期六也要开的,而且每天不到天黑估计回不了家,这样照顾不到孩子可不行。

以桂芝的话说,小卖部租金太高,一年忙到头未必能挣多少钱。

福子败了兴,回屋给孩子收拾书包,而且把每本新书都要用报纸包得好好的,明天要正式开学上课了。

桂芝喂了猪就去做饭,福子包好了书越想越觉得小卖部不租太可惜。

他寻思了一阵跑去找喜子和肖燕,把这事说给他们听了。

喜子听了倒想租,只是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开小卖部的都是女人吧,我一个大男人行么,就怕顾客不爱进来买东西。”

肖燕连忙说:“我可以去开小卖部呀,你在家种些稻子和树苗,三亩多的田和地,也够你种的。”

喜子被点开窍,顿时叫了起来,“这个主意!”

他知道开小卖部看起来不打眼,其实挺能挣钱的,守着两千多人的矿,只有三个小卖部,生意肯定好。

喜子高兴地搭着福子的肩膀,“二哥,这么好的机会你给了我,到时候挣了钱我给两个侄子大红包。”

福子笑道:“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突然,喜子想到什么。

“二嫂她咋不去开小卖部?”

“我跟她说了,她不爱去,开小卖部照顾不到孩子,不像如如小不用上学,现在还是妈带着。大毛二毛中午要回家吃饭还要接送,这全得靠桂芝,我要上班顾不上。另外,桂芝也怕开小卖部没有在家干挣得多。”

肖燕忙说:“我要求不高,只要每月能挣上两百就足够了,我在外面卖女装也只能挣这个钱。”

喜子也为肖燕高兴,“燕子你算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了,你在外面卖女装,现在回家开小卖部,都是买卖的事。”

肖燕赶紧给福子递上一包好烟,“二哥,这事可真谢谢你了!”

”有啥好谢的,都是自家人。“

聊了一会儿,福子边抽烟边回自己屋,桂芝已经把菜端上了桌。

“你刚才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