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2 / 2)

葬明 寒风拂剑 4559 字 2个月前

既然战不行,那么也只有降了!大中朝使臣已经表明了他们的态度,只要他们接受大中朝的统治,那么大中朝可以保留他们的地位和财产,一定程度上给予他们自治的权力,当然像以前那样,继续拥兵自重和大中朝对抗是不行的,那样做的结果只有被大中军彻底摧毁,将他们家族从此彻底抹去。

在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之下,这些西北的部落首领们无奈之下,只能选择纷纷向大中朝呈递顺表,向大中朝表示臣服,并且派出使团前往北京朝贡,接受大中朝的册封。

而大中朝很友善的接受了他们的顺表,并且给予了他们册封,但是有一条肖天健却非常坚持,那就是大中朝必须掌握在当地驻军的权力,并且派出大中朝的官员对他们所在的地域进行实际的管理。

总之在天元十年的时间里,大中朝的疆域面积在不断的朝着四面八方延伸,势力的触角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一点让所有朝臣和军方成员感到非常自豪,自大汉之后,大中朝的领域面积已经隐隐间开始再现盛唐时期的领土面积,成为了历史上汉唐之后,汉人政权掌控国土面积最大的时代,而且这种领土的扩张势头,现如今还刚刚开始,今后随着军队的行动,中国的领域面积只能越来越大,至于今后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连那些内阁大臣们都有点不敢妄自猜测。

但是有一点全中国人都必须承认,那就是在肖天健的治理之下,大中朝现在可谓是如日中天,放眼天下真没有什么敌手了。

就连蒙古诸部,在这些年来,也变得老实消停了下来,被大中朝压制的服服帖帖,使得一座又一座的城市,开始朝着漠北发展,一个接着一个不肯降服的蒙古部落,在大中军西北军和辽东军的夹击下,灰飞烟灭,让蒙古诸部,彻底的认识到,他们除了老老实实臣服在大中朝的统治之下,再也没有其他道路可以选择。

而随着一场接着一场的胜利以及大捷的消息,在中华月报上被刊发出来之后,也使得肖天健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声望更是如日中天……

郑森手扶着船舷,极目朝着大海的远处望去,入目的除了蔚蓝的大海之外,便是片片帆影。

在他的脚下,是一条由旅顺造船厂年初刚刚交付海军使用的五桅大型改良型盖伦船,这艘船排水量达到了一千二百吨,超出了目前所有海军的船只,跃升为大中朝眼下最大的战船。

这条船也是仿西式的盖伦船船型,在建造上,除了应用了大量密集的肋骨之外,造船厂考虑到这条船是作为纯战斗舰使用,不用考虑船只的内部空间和装载量的问题,更多的是考虑船只的抗沉性,所以在底舱之中也就是吃水线一下的舱室,使用了中式的水密隔舱技术,使得这条船的抗沉性能超出了普通西式盖伦船许多,但是同时在中间和上层甲板,还是采用了通甲板,这样就不影响战船上船舷炮的布置。

而且这条船的长宽比也被刻意的拉长,比起原来的盖伦船的船型,更为修长,船尾也是方形的,这样便更利于高速航行,使得在同样的帆面积的情况下,航速更快。

还有就是此船采取了可升降双舵布置,大大加强了船只在海上航行的可操纵性和安全性,即便是一个船舵受损,船只还可以保持一定的可操纵性,不会丧失机动能力。

此船更是采用了五桅布置,使得船上的船帆面积更大,虽然受风效率有所降低,但是整体上却还是提高了风帆动力性能,使得这条船航速超出了其它盖伦船不少。

这条船船身是用一千五百棵产自辽东的栎木所造,船板厚度达到了一尺有余,异常的坚固耐用,虽然可能还比不上欧洲的橡木那么坚硬,但是也相当的不错了。

在武器配置上,这条船左右两舷,上下两层甲板一共布置了八十门火炮,其中下层甲板安排的是三十六磅重型加农炮,上层甲板上布置的是二十四磅加农炮,在船首和船尾,另外还布置有数门轻型火炮,船舷上还安装有十几门装填方便的轻型佛朗机炮,作为防止敌船跳帮的最后屏障。

而这些炮无一例外全部都是新铸造出来的火炮,使用了大中朝新式的各种机械,炮膛更是用镗床铣削加工出来,炮身采用了铁范铸炮法,另外还使用了内部水冷降温铸造法,使得炮身坚固,制造工艺统一而且非常精湛。

包括那些新造的弗朗机炮,也都是使用机械加工出来的,虽然还不可能解决泄气的固有缺陷,但是也因为制造精度的大幅度提高,使得子铳和母铳之间的间隙达到了非常小的程度,泄气的问题也就不那么明显了,所以不管是威力还是射程,都远超出之前的旧式佛朗机炮许多,装填速度也又提升了许多,虽然不是重炮,但是在近距离接舷战发生的时候,这些船舷上固定的轻型弗朗机炮,还是可以以极快的射速,大量杀伤敌船上的人员。

所以说这条船代表了目前大中朝最高的造船水平,虽然不敢说一定能超出西方国家眼下最好的造船水平,起码放眼亚洲沿海,即便是荷兰人和英国人,也拿不出比这条船更厉害的战舰了。

但是相对来说,这条船虽然非常厉害,可是造价也相当可观,每条船的造价达到了空前的四万大龙币,还不算船上的武器装备,加上这近百门火炮的话,下来总体造价超出了五万大龙币,即便是大中朝现在财政情况相当不错,也有点架不住,所以也限制了它的建造数量。

故此这种船在天元九年的时候,海军总共只订购了七条,其中两条交给了北方舰队,剩下的五条全部都交付给了南方舰队。

而郑森因为近两三年来,在数次海军行动之中,表现优异,现如今已经是南方舰队之中地位显赫的大将了。

这一次远征马六甲,肖天健更是亲自点名,让他这个年轻的将领来当舰队司令官,负责全权指挥此次远征马六甲的行动。

所以郑森才有幸获得了这么一条新式战舰,作为他的旗舰使用,成为了整个舰队的核心。

郑森志得意满的扫视了周边海面上了一遍,四周全部都是此次跟随他出战马六甲的船只,这个舰队除了拥有四十余条排水量在五百吨以上的船只之外,还拥有二十余条排水量在八百至一千吨的战船,另外还有几十条轻型快帆船,充作各种其他只用,一些船作为巡逻船负责前出侦查,一些船作为水船,负责沿途为船队提供淡水保障,还有一些船作为随队渔船,沿途捕捞海鱼,不断为船队提供新鲜的海鲜,让船队的人员可以改善伙食,省的天天都吃一些咸肉或者枯燥的食品,让大家倒了胃口。

郑森对于能指挥这样的一支舰队,当然是满意的不得了,他现在能走到这一步,虽说有一定的郑氏集团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他自身的努力,他从一个船上的枪炮长做起,到现在成为一个舰队的司令长官,也是靠着拼命,才打出来的。

当然这里面也跟当今皇帝对他的眷顾也有着分不开的关系,这一点郑森能够感受得到,从他们郑家投顺朝廷之后,皇帝陛下便多次召见过他,并且多次亲自过问过有关他的情况,在他立功之际,更是亲自为他授勋,这一点谁都可以看得出来,皇帝陛下很器重他,否则的话,他即便是有这些战功在身,也不见得能这么快荣升舰队司令长官。

所以郑森对当今陛下非常感激,他的理想便是纵横大海,虽说他们郑家现在为大中朝操持着海上贸易集团公司,但是他希望过的日子,还是真正的海师,而不是指挥商船远航,这也是他投入海军的主要原因。

现如今似乎他的梦想已经实现了,短短几年时间里,他便掌握了一支这么大型的船队,虽然暗自窃喜是免不了的,但是同时他也感到肩膀上压力很大。

他通过近些年来,皇帝陛下推动的海军建设,看得出来,现在的这个皇帝陛下野心非常之大,在他还在海军讲武堂学习的时候,皇帝就亲自到他们讲武堂为他们讲过世界地理。

当时他和许多人都一样,在听罢了皇帝陛下讲的世界地理之后,才对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才知道他们原来是生活在一个球上,这个球叫地球。

而他们所处的位置,仅仅是这个地球上的一角,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地方,是他们没有去过,甚至于听都没有听说过的。

他还记得,当初皇帝陛下说的那些话,其中有一句话让他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就是皇帝当时说,只要这个地球上拥有的陆地,今后都必须要有中国人的足迹,你们海军便是中华民族未来的急先锋,替中华民族去到大海上开疆拓土,将大中朝的龙旗,插到世界各地!让太平洋今后成为中国人的大洋!

这句话几乎成了他们海军讲武堂出身的学员们的座右铭,每个人都渴望着能有朝一日去大海更深处探索未知的土地,将大龙旗插遍这个世上所有的土地。

这几年来,海军更是明晰的看到,皇帝的目光开始放的越来越远,先是收复台湾岛,接着便是控制琉球国,驱逐了占领琉球王国的日本人,进而又拿下了吕宋。

现在他们就要前往马六甲,去拿下马六甲海峡,那么未来呢?拿下马六甲海峡之后,他们海军又要朝什么地方进兵呢?

是遥远的东面的美洲?还是更南方的澳洲呢?抑或是进兵印度洋,在印度登陆?还是会前往非洲和那些西洋人争夺非洲殖民地呢?

郑森有点想不出来,下一步皇帝会将目光落在什么地方,但是有一点他可以确定,那就是马六甲海峡,并不是皇帝的最终目标,在拿下了这里之后,他们海军肯定还会有更远的地方要去。

一想到这一点,他就有点兴奋,他不在乎能率领多少船只,多大的舰队,他在乎的是不要停下脚步,能不停的朝着大海的更深处去探索,哪怕是只给他一条船,让他现在去美洲抑或是传说中的澳洲,他也愿意。

正在这个时候,值星官跑到他的面前,并足立正,大声叫道:“启禀司令长官!前面便要进入马六甲海峡了!斥候船已经发回信号,发现了敌人的巡逻船!请司令长官指示!”

郑森的思路顿时被打断,被拉回到了现实之中,他深吸一口气,心道总算是快到了!于是他立即挺胸大声下令道:“船队集合,准备按照既定顺序进入海峡,发信号弹,通知前方斥候船,击沉对方的巡逻船!各船做好接战和登陆准备……”

第二百一十三章 出乎意料的战果

马六甲城的荷兰人其实已经事先对大中朝的行动有所察觉了,这一年来,大中朝的船只经常出现在马六甲海峡之中,这些船并不是大中朝海上贸易集团的船只,看上去更像是一些侦察船。

另外他们还得到消息,大中朝在巴淡岛,半年前忽然间建起了一座城堡,另外还在巴淡港建起了一个大型的码头和十几条大型栈桥。

除此之外,还有消息说大中朝在越南控制了土伦和金兰两处海湾,建立起了城堡以及码头,各种迹象都说明,大中朝已经不再满足于攻取马尼拉,下一步他们的目标很可能就是他们荷兰人的巴达维亚了,这些中国土著的胃口也太大了点了!

在巴达维亚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亚洲总部上下人等都开始紧张了起来,他们已经通过台湾之战,彻底见识到了一个东方巨国的觉醒,同时也见识到了中国人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