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 气死人不偿命的包木头(2 / 2)

北颂 圣诞稻草人 3837 字 1个月前

包拯沉吟着点头道:“应当及时查阅地方上的大案要案、人命案卷宗,避免地方草菅人命。”

寇季感叹道:“想要细化刑事,需要大量人手的。”

包拯认真的看着寇季道:“依照先生所言,只有地方判案不服以后才能向上一级衙门申诉,那么越往上,需要的人手就越少。

朝廷完全可以裁减上面的人手,将他们分派到下面去。”

寇季点头道:“你说的也对,不过想要将此事彻底解决,并且避免其中的纰漏,就需要一套完善的刑律支持。

也就是说,刑律得大改,朝廷的刑律衙门得做一下调整。”

包拯盯着寇季问道:“先生有魄力动商律,难道不敢动刑律吗?”

寇季失笑道:“胡说八道。之所以逐渐的调遣你们回京,就是为了随后修订其他律法做准备。其中就包括了刑律。

原想着等你们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以后再说。

不过看你们如此快就适应了朝堂。

那也该动手了。”

包拯沉吟着道:“先生可是要学生做马前卒?”

寇季摇头笑道:“等着为朝廷出血出力就行了。现在朝堂上不需要什么马前卒。”

以前寇季没有登堂入室的时候,自然需要马前卒去拼杀,为他搭路。

如今他已经登堂入室,什么事情跟赵祯商量过以后就能下结论,根本不需要什么马前卒。

寇季和包拯聊完了正事。

寇季盯着包拯感叹道:“小子,该交朋友的时候就多交一些朋友。别把自己弄成孤臣。如今朝堂上没什么山头,不需要什么孤臣。”

包拯瞥了寇季一眼,没有说话。

寇季一开始以为他不想说话,仔细的观察过了他的眼神以后脸就黑了。

包拯那别样的眼神,就像是在告诉寇季。

朝堂上如今是没以前那么多山头了,那是因为寇氏山头太大,将其他山头全部压死了。

如今是寇氏山头一家独大。

“滚!”

寇季对包拯没有客气,果断让包拯滚蛋。

包拯知道寇季没有真的生他的气,笑嘻嘻的起身施了一礼,往书房外走去。

眼看着包拯将带来的糕点要带回去,寇季又黑着脸喊了一声,“你见过谁上门拜访,又将礼物带走了的?”

包拯一愣,笑着放下了糕点,匆匆离开了寇季书房。

寇季在包拯走了以后,喘着粗气道:“狗日的说话不知道拐弯,又不怕死,难怪能将官家逼的坐在座椅上,任由他喷一脸的唾沫……

官家没把他砍了,真是仁慈到家了……

我要是被他喷一脸唾沫,我能将他全家给埋了……”

寇季被包拯气的口不择言,将一些发生在史书上的事情也说了出来。

“相公要把谁全家埋了?说出来,妾身吩咐府上的侍卫去拿人。”

向嫣端着一碗参汤笑吟吟了入了书房。

寇季一边从向嫣手里端过参汤,一边翻着白眼道:“我是喜欢草菅人命的人吗?”

向嫣笑着道:“就是因为相公你不喜欢草菅人命,所以妾身才帮你。”

寇季瞥了向嫣一眼,不想说话,端着参汤一勺一勺的往嘴里送。

向嫣见此,笑着道:“谁气到相公了?”

寇季放下勺子,没好气的道:“你说呢?”

“包拯?!”

向嫣笑着道。

寇季瞪了向嫣一眼道:“你明明看到他了,还问我?”

向嫣笑道:“总得问清楚相公要埋谁,才好下手。”

寇季撇了撇嘴,没有说话。

向嫣了解他,知道他是在开玩笑,所以才敢如此说。

若是寇季真的要埋人,恐怕府上的侍卫们早就到门口待命了。

向嫣见寇季不说话,就笑着问道:“那个包木头怎么气你了?”

寇季听到此话,气又上来了,“那个包木头,拿了一包糕点入府,我以为是开窍了。谁知道他说那是别人送的。

临走的时候还要带走,你说我气不气?”

向嫣听到此话,哭笑不得,“还真是一块纯木头……”

寇季叹了一口气。

向嫣沉吟着道:“妾身觉得,絮儿不嫁人,他不会着急。”

寇季愣了一下,看着向嫣道:“你的意思是给絮儿找一个夫婿,逼一逼包拯?”

向嫣点头。

寇季迟疑道:“若是弄巧成拙了呢?”

向嫣不咸不淡的道:“那就弄巧成拙呗?絮儿都要嫁人了,他还不着急,活该他一辈子娶不到妻。”

寇季思量着道:“如此也好……以絮儿的性子,怕是不会向他低头。他喜欢絮儿多一点,他若不肯低头,他们二人恐怕一辈子也走不到一起。

与其让絮儿等他,不如逼他一把看看。

他若是真的豁不出去,那就让絮儿另嫁他人吧。”

向嫣赞同的点头。

寇季长吁短叹道:“其实我真的很希望他和絮儿好事成双。刚刚我发现他要将自己弄成一个孤臣。

孤臣的下场可不太好。

若是娶絮儿为妻的话,关键时候絮儿的身份还能保他一命。”

向嫣冷哼道:“他自己不肯低头,总觉得自己芝麻绿豆大的官很值钱。那就活该他讨不到婆娘。”

寇季感慨道:“他也是一位人杰,是人杰总有一些傲气。”

向嫣撇着嘴道:“人杰了不起?咱家门口求见的人杰比狗都多,皇家门口的人杰比蚂蚁还多。

凭什么就他可以傲气,别人不能。”

寇季听到向嫣此话,哭笑不得。

向嫣的话,在她心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在寇季心里却不怎么赞同。

大宋人杰是数不胜数,愿意入皇家门户、愿意入寇氏门户的多不胜数,但是能名流青史的缺少之又少。

不过,貌似能名流青史的,如今都在寇氏门下,即便是一些不能名流青史的,也在寇氏门下。

在寇氏门下的,就相当于在赵氏门下。

但无论是在谁门下,包拯都是一个将公事看的比私事重的人。

包拯离开了竹院,回到了刑部以后,立马草拟了两份奏疏,差人送到了政事堂。

寇季次日下朝以后,就看到了包拯的两份奏疏。

稍稍翻阅了一下,跟拜访他的时候说的没有两样,寇季就写了一个准字,吩咐留在政事堂专门向宫里传递奏疏的宦官,将其送进宫。

奏疏送进宫里以后,赵祯见寇季已经准了,稍微审阅了一番后,也写了一个准字。

大宋历任官家,对人命案看的很重。

赵祯也是如此。

包拯要清查旧案中的冤假错案,赵祯没有理由不同意。

只要能为一人昭雪,对赵祯和包拯而言都有好处。

赵祯会获得更多人的拥护,包拯会获得极大的名望和功绩。

唯有当时办案的官员会遭殃。

所以刑部的属官和大理寺的官员,看到了包拯拿出的赵祯和寇季签署的同意翻旧案的文书以后,脸色都不好看。

他们下了差以后,奔走相告,将包拯要彻查旧案的消息传扬了出去。

弹劾包拯的奏疏瞬间塞满了赵祯和寇季两个人的桌案。

刑部和大理寺的人其实很少办冤假错案,除非是有熟人托关系,让他们办一些冤假错案,又或者是他们自己疏忽造成了冤假错案。

以及办案的方式跟不上,所以出现了冤假错案。

所以包拯彻查旧案,很容易将里面的一些蝇营狗苟嫌出来。

虽说寇季此前查过刑部和大理寺,可在刑部和大理寺的人服软以后,寇季就收手了,所以刑部和大理寺受灾并不严重。

加上寇季权重,他们奈何不了寇季,所以就只能自认倒霉。

包拯如今要将所有的旧案翻出来梳理一遍,他又是刑部侍郎,在任上要待好长一段时间。

那他造成的灾难会被寇季大的多。

刑部和大理寺的人自然不能容忍。

他们不会自己出面去弹劾包拯,因为容易被包拯抓住辫子,往后面查。

所以他们都让他们的同窗、同年,乃至于求他们办过事的同僚帮忙。

弹劾包拯的奏疏堆砌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

赵祯和寇季二人看着那座小山,愣了半天。

许久以后,赵祯侧头询问寇季,“四哥,你这个学生得罪谁了?查个旧案而已,也得引起这么多人弹劾?”

寇季瞧着那些奏疏,哭笑不得的道:“恐怕就是那些旧案引起的。”

赵祯有些不敢相信的道:“那也没理由被这么多人弹劾吧?”